近日, TokenInsight发布的区块链行业报告《交易所真实交易量报告(上)》指出:近半数字货币交易所存在严重刷量行为。 TokenInsight自有数据中心获取了主流交易所 BTC-USD(T)交易对自7月起全部逐笔成交记录,并使用自行开发基于幂律分布的量化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 模型结果结果显示,36%的交易所(11家)真实交易量比例高于80%;近50%的交易所(14家)真实交易量比例不足一半。 数字货币交易所刷量行为早就为人所关注。
2019年3月,Bitwise在向SEC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比特币市场“刷量”行为严重,全市场真实交易量约为报告交易量的4.5%,仅有10家交易所能够报告真实交易量。 此报告是研究机构首次通过公开渠道发表关于“刷量”的研究,市场参与者对这一结果表示震惊。 同年4月,BTI 发布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市场监督报告》。 报告显示,CMC(CoinMarketCap)中 Top 25的交易所有17家有99%+的假交易量,调整后的交易量排名前50名的交易所中有35个假交易量超过99.5%。 同年7月,市场流动性与场外交易提供商Alameda Research发布相关研究报告,并持续公布真实交易量监控数据。 该结果显示目前(2019年9月25日)加密货币市场中有66.4%的交易量为虚假成交。 Alameda Research对交易所报告交易量真实性的结论有三种:可信,50%可信和不可信。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看出,数字货币交易所刷量行为似乎成了行内共识。 行内共识源于币圈内多数默认交易量决定排名的“ 潜规则”。这让很多交易所乐此不疲。毕竟,刷交易量能让更多用户看到,增加了曝光度和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交易。 而相比市场营销、推广以及扩大社区这些费用高昂又效果缓慢的宣传渠道,眼下的交易所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一条好路子,鲁迅那句“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这里渐成事实。 据SimilarWeb数据显示,那些刷量的交易所中,绝大多数都从CMC的排名界面获得高达90%的推荐量。 这种情况也是近几年各国对加密市场的监管愈加严格的原因之一。其中典型反应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杰伊克莱顿(Jay Clayton)曾称,“投资者保护”是监管机构面临比特币ETF的主要原因”。 这时候,我们不仅要问:数字交易所对于用户的“欺骗”应该交由谁来解决?这种形式下“沉淀”下来的交易所又是否于市场有益? 实际上,从某些层面上说,这个问题可以由市场“大浪淘金”的机制来回答。 首先,数字货币交易市场依旧遵从“大鱼吃小鱼”的原则。 大的交易所对选取小的交易所进行投资并购。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多个具有复杂生态体系的交易所巨头诞生。它们将布局媒体、矿业、钱包等上下游领域,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区块链生态系统。 其次,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无论何时何地都会配合政府监管这只“无形的手”。 就目前来看,币安、CoinBase、火币等主流交易所陆续在监管政策较为明确的国家开设办事处、地方站甚至法币交易所。 以币安为例,其今年3月已将总部迁至政策相对友好的马耳他,此后更是陆续宣布在乌干达、列支敦士登、新加坡等国开设法币交易所。 最后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断进入的新数字货币交易所与老牌交易所的“混战”多发生在圈内,市场局限,且圈内用户增长乏力。 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呢?新数字货币交易所在多数情况下,只是充当了“金枪鱼”里的“鲶鱼”,为老牌交易所提供更强的竞争意识,从而保持活力。 为什么新数字货币交易所会成为“鲶鱼”? 因为要想与老牌交易所抢客户,真的很难。 囿于交易所的利益绑定和用户习惯等因素,除非有很高的利益诱惑,比如像 FCoin 这样级别,否则用户很难将资金全部转移到其他交易所去进行交易。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 侵权必删
本文标题:数字货币交易所刷量的背后有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91pjz.com/zixun/2942.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91联合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谨防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91联合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