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辛伟
我与心理学的结缘,起源于Emily Dickson的一首诗句:“哪怕能够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活。”在此,我也希望带领你共同体验2021年度尚玉四境第一境“观?自我”的核心思想:
洞察是改变的前提,只有更深、更广的洞察与内观,才能帮助我们从日常事件中找到背后的行为规律,从行为规律中抽象出心理动力,然后从心理动力中提炼出人格结构。最终,实现对自我有更深刻的洞察,对他人更清晰的理解,对社会更包容的接纳,获得更加丰裕的人生体验。
“观?自我”的理论基础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被称为当代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为了帮助大家更科学地理解“观?自我”的思想,我先带领大家对精神分析的核心思想以及理论体系进行简单的回顾,并重点介绍与“观?自我”密切相关的“潜意识理论”以及“三我人格结构理论”。
潜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最具创造性的观点,同时也奠定了精神分析的诞生。弗洛伊德认为,人类除了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还存在潜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这里提到的潜意识并不是我们经常讲的“直觉”或“第六感”,而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虽然这种心理能量无法被人类所觉察,但是却有着沉默而强大的力量。
用冰山模型来比喻,意识是水面上的冰山——外显并且可以觉察;前意识是介于水面上与水面下的冰层——实现着意识与潜意识的转换;潜意识是水面下的冰山——内隐却有决定性的作用。
潜意识在无形地塑造着个体的人格,影响着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并驱动着个体的行为与决策。例如,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就提到,人类做梦就是用潜意识的方式在进行着心理表达,因此释梦的过程就是在分析个体潜意识的心理动力。
除了提出并证明潜意识心理活动的存在,弗洛伊德在人格结构的研究上也有着突出的贡献。他通过“三我人格理论”对人格的结构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人格由本我、自我与超我这三个部分构成。它们密切配合并相互作用,使得个体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人格结构,我们来用马车模型做个形象的比喻:请你想象一架行驶的马车,前面有一匹飞奔的骏马在拉车,中间有个挥鞭的车夫在掌握方向,后面的车厢里坐了个发号施令的乘客。“骏马”就是“本我”,它负责提供原始的、未经加工的驱动力,扮演着“发动机”的角色;“乘客”就是“超我”,它负责提供“目的地”,并要求车夫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车夫”就是“自我”,它既能够满足“乘客”的要求,又能够驯服“骏马”的力量,协调着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是现实层面的执行者。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人类必须承认自己是“宇宙的黑斑”,承认我们每个人是被我们的意识和控制之外的无数力量所推动。这种文学化的处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不谋而合。
根据潜意识理论,“观?自我”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心理活动层面,它的目的不仅限于从意识层面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从潜意识层面去洞察和重新认识自我。只有让潜意识被意识化,才能使得自我觉察的“拼图”完整地整合。
根据“三我人格结构理论”,“观?自我”还包括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的人格结构,提升自我的觉察并强化自我的力量。虽然每个人的人格结构同时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成分,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人格结构是——自我。
因为“自我”是在现实层面最为受用的人格结构,它擅长扮演内心冲突的调停者,做好自己的“车夫”,把分裂的内部声音整合为一个整体。良好的自我力量可以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既不困于“强大的本能”,又不限于“严苛的道德”,从而在本能冲动和道德约束之间达到良好平衡。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观?自我”的理论体系。通过2021年度尚玉四境第一境——“观?自我”的心灵奇旅,我们会发现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许多看似偶然的选择以及合理化的解释背后,其实早就标注好了必然的答案,然而故事的主角却往往难以觉察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
人生是一场持续的“观?自我”,相信每个人在“观?自我”的历程中,都可以完成对自我的体验、觉察与领悟,并最终影响、改变和赋能自己的现实生活。
请做好准备,我即将与大家一起开启这趟“观?自我”的奇妙旅程,期待我们能有进一步的深度交流与互动,一起获得更从容、丰裕的人生体验。
本文标题:百年前,人类开始看见三个“我”——带您走进2021尚玉四境之“观·自我”|大家汇客厅
本文链接:https://www.91pjz.com/zixun/41579.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91联合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谨防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91联合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