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 888 8208
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有一条著名的梧桐道。道路两旁的梧桐高耸入云,有双手合抱那么粗。每到秋天,金黄的落叶簌簌飘落,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
它们是60多年前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时,从南方运来,再由交大人一棵棵亲手种下的。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见证了交大西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参观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上世纪50年代,为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1400多名教工、约3000名学生义无反顾踏上西迁征途。
1956年8月10日,上海徐家汇火车站。刚刚入职上海交通大学的陈国光打包好行李,处理好房产,带着妻儿,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去往西安的列车。他手里的车票上印着一行字:“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西迁之时,老校长彭康已步入天命之年。他说:“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考虑我们学校的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部署来考虑。”彭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庄严承诺:“要在西北扎下根来,愿尽毕生之力办好西安交通大学。”
60多年时光荏苒,这场西迁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它彻底改变了西部没有大规模工业类院校的格局,为西部振兴奠定了深厚扎实的科研基础,更磨砺铸造出西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教授在为西安交大电制教研组青年教师举办专业科学知识讲座。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15位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西迁精神不仅激励着西迁的交大人,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当代年轻人。
在志愿服务路上,很多高校学生主动报名“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到贫困地区开展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医疗卫生、乡镇企业发展等服务工作,为当地带来活力和希望。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1999年以来,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足迹遍布宁夏海原县、隆德县、闽宁镇等地。跨越2000多公里、长达22年的守望相助,他们上演了现实版《山海情》。从窑洞、土坯房再到多媒体教室,他们站在三尺讲台,传递着知识的力量,用自己的青春点亮孩子们的梦想。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与宁夏海原县高台寺小学生合影。
热血青春,永不凋零;西迁精神,跨越时空。当代青年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西迁故事。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奋斗中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
来源:央视新闻
本文标题:党史学习 | 我们的传家宝:西迁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91pjz.com/zixun/45836.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91联合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谨防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91联合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